沒有虎媽,就沒有競爭力?



          去年《華爾街日報》的一篇虎媽書摘掀起全球熱烈討論,更在台灣推出中文版《虎媽的戰歌》,什麼是虎媽?他是「中國媽媽」的泛稱,只要符合以下特點即可稱為「虎媽」。
()學校課業永遠最重要
()A¯就是壞成績
()孩子的數學程度必須超前同學兩年
()絕對不能在公開場合讚美自己的孩子
()孩子不認同老師或教練的看法時,永遠要站在老師或教練那邊
()孩子獲准參加的活動,只限於那些最後可以捧回獎牌的
()而且捧回家的非是金牌不可
          說實話第一次看《虎媽的戰歌》時,心情感到相當的鬱悶,頻頻往後翻,看還有多少才會看完,想當然耳,看這一本書對我來說極為痛苦,痛苦的不是它像微積分或是國外原文書一樣,如此的難以咀嚼。對我來說,那是價值觀與思維模式的衝擊,抑或是對這樣的學習環境感到厭惡。卻也不禁讓我反思,台灣的教育或是自己是否真如宣傳書封上寫的一樣「每個人心中,其實都藏有一個虎媽。」畢竟,現在自己並未為人父母,無法向各位保證自己並非如此。
          但令我深刻的是,自從自己在大學時期從事客語檢定的打工到現在,時常都會接到家長打來的電話,只為了向我們取得我們所發出去的證書對孩子的將來一定有用的保證,似乎只要對孩子的未來有用,不管那是什麼考試與活動,他們都能毅然決然的要求孩子一定要來參與,只要與此背道而馳,便可立即跟它說聲「掰掰」,最好斷絕往來。我不能說那些父母是錯的,我想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我質疑的是沒有如此苛刻的教育模式,孩子就一定沒有競爭力嗎。
         在天下雜誌〈菁英主義當道 高度競爭瘋狂拚 韓國虎媽的戰歌與悲歌〉裡提及韓國人花在補習上的費用高達GDP的二%,每個家庭的支出更有二○%是花在補習上,補到政府必須祭出晚上十點以後不准再補的「補習宵禁」。如此高壓的生活環境促使韓國人幸福感低,自殺率高,但相較於倡導輕鬆學習與公民教育世界第一的芬蘭,學習環境確是如此迥異。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